人民网北京1月6日电 (常红 文小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日共同发布《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6)》,黄皮书认为,2014-2015年度,全球政治与安全形势延续了上一年的发展态势,虽然没有新的冲突热点出现,但原有的热点问题出现了或解决、或缓和、或僵持等不同的发展走向,从中折射出当前世界格局多元化和大国关系冲突与合作并存的两面性。
黄皮书指出,中俄关系仍然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美关系的冲突一面有所上升,但在习近平访美之后,被成功地导入了合作与对话的渠道;俄美关系中冲突的一面不变,但合作的因素在伊朗核问题之后有所提升。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陷入低谷,短期内很难改善,而南海问题虽然更加复杂,涉及国家众多,但基本处于可控的状态。中国外交主动塑造周边安全环境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一带一路”得以顺利推进,周边外交、首脑外交和多边外交均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展现出中国新时期外交的大国面貌和卓越风范。
中美关系需在稳定大局的同时管控危机
黄皮书认为,过去一年,中美之间有一些新的亮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歧和摩擦。当前中美关系中的问题是深层次(观念)和结构性(力量对比)矛盾不断发展的结果,不是解决了哪几个具体事件就能好转。在这个大背景下,中美要想继续交往下去,两国能够也必须做的事情就是稳定两国关系的大局。
稳定中美关系的措施其实双方决策层已经看到而且正在尽力推进,就是在能够合作的方面尽量合作,在有矛盾分歧的地方防范不测和危机。在全球治理和某些国家与地区安全方面中美都在进行合作,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经济稳定、能源安全、核不扩散、反恐等;在东南海争端应对方面,中美已经而且还在建立从上到下、方方面面的危机管控机制,此次习近平主席访美也已在网络安全方面与美方达成防范措施和行为准则协议。
各国须尽快就地区安全合作机制达成共识
黄皮书指出,虽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正变得日益复杂,充满变数,大国竞争博弈加剧,海洋领土争端升级,地区热点敏感问题频繁发生,都在削弱周边安全环境的稳定性,但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大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逆转。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然是主流趋势。
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转型与调整短期内将难以完成。显然,各方目前对地区安全形势的快速转变还很不适应,需要对自身和对方重新审视,需要不断地通过接触、对话调整互动方式,通过合作建立互信。中国需要进一步适应自己的大国身份和责任,周边国家也需要不断适应中国作为大国的和平发展。如果各方能够抓住机遇、相向而行,尽快就地区安全合作机制、规范达成共识,那么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上述调整和磨合就会显著缩短,这符合各方的利益。
南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各国摒弃零和思维
黄皮书认为,随着中国在南海实际存在越来越多,由此造成在国际社会上的质疑和阻力也越来越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会持续与美国在该地区博弈,而随着美国下届政府上任,这种博弈可能会愈发激烈。但作为成熟的大国,双方都有能力将博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事态升级。
中国与声索国在相关海域共同合作开发的可能性短期内不是很大,但除美国的盟友外,其他声索国都与中国的主张有一定协商的空间和余地。可以预计,在双方以及在声索国之间,不时举行磋商并有些许进展但又难以取得积极的实际结果,这将继续成为南海争端的常态。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区域大国也将更积极参与南海事务,这对于中国和其他声索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尽管这些国家的介入会将南海问题复杂化,但这些国家也不失为平衡美国之外的一种力量。总之,南海问题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有效的成果,其最终的妥善解决还有赖于各国摒弃管辖和资源独享的零和思维,积极争取合作和谅解的可能性。
欧盟难民治理专项基金或向西亚等难民接收国倾斜
黄皮书指出,2015年的全球难民问题本质上是动乱地区被迫迁徙者的危机,迁徙之路艰辛危险,关乎生死。难民接收国则面临收容承载力的挑战,但面临接收压力最重、困难最大的是欠发达国家,而非欧盟。跨地中海区域之所以成为被迫迁徙者的“死亡之路”,既是欧盟等西方国家向西亚、非洲硬推民主进程之果,又是欧盟成员国连年打击非法迁徙之果。欧盟具备了双线治理途径和丰富的治理经验。
随着难民滞留与搁浅,以及接收国与中转国所承受压力不均的出现,相关国家会借助欧盟协调机制加快协商,找到妥协方案,共同渡过难关。西欧国家先进的边界管理办法与科技手段也将向欧盟东部国家扩展。黄皮书预计,欧盟未来的难民治理专项基金很可能向西亚、非洲的难民接收国倾斜,预计欧盟成员国外交政策也会不断偏重于促进西亚、非洲地区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为冲突地区的和谈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