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半年的一些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胡思乱想
这半年身体不好,出去养病,顺带着游走了几十个国家,走了不少路,看了不少风景,也去了不少公司蹭饭吃,期间也想了不少问题,然后闲着无聊写了几篇文章,大抵都是无聊时候趴在房间里写的。
稍微有点影响的是四篇,还是推荐大家去看看,万科王石的文章(《平心静气谈谈最近的姚王之争》),估计是被窦文涛在他那个三人行的节目里推荐了下,莫名其妙被刷屏了,我觉得基本上都把事情给讲了,可以看看。借贷宝的文章(《谈谈借贷宝的逻辑》),我自己比较喜欢,阐述一些金融和互联网的基本逻辑。至于宜人贷上市的文字(《关于宜人贷上市的几个看法》),最简单,一个小时搞定,当时大家都在刷屏说宜人贷上市了,行业有希望了,我刚好在LENDINGCLUB里蹭饭吃,然后回去就写了个文字,大意就是别意淫了,压根不值钱,然后阐述了下为什么不值钱的逻辑。没啥太大的技术含量。
最后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文字是中国经济的三万多字,这个阐述了我对过去几年经济总体的一些看法,以及未来的一些展望。当然也包括了对香港,台湾一些问题的看法,名字改成了《在港闲思录》分成了三篇发在了我茶馆江南1535(微信号:jn1535)的公众号上。
今天这篇文章应该也会挺长,因为带有点总结和回顾特征,主要是阐述了我在这个行业三四年来不断累积的一些看法,我是莫名其妙的转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业里的,成了个这个行业的一个小小的投资人,我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不是写给别人看的,都是写给自己看的,每次看到一个公司想不明白逻辑的时候,我就喜欢回去用笔写下来,帮助自己梳理逻辑,分析事物,这个世界,其实很多想当然的事情,可以通过文字来解决。
于是,就这样,走走停停看看写写,我写了快差不多两百万字,也前后累计出了三本书《支付革命》,《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扯淡集》,最后一本书的名字,其实代表了我所有文字的核心思想,就是,我所说的,所写的,都是扯淡玩的,都不要太当真。爱看就看,不爱看,就别看,给我少废话。
前言就扯到这里,最后我做个声明,其实,这篇文章成稿在12月25日,当时,国内几家超级大机构都在融资,我虽然也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没那么大的影响力,但是也还是怕我的文字,给几个企业融资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也就是一直拖着,这几天才发布出来。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所谓原则,不站台不背书,尽量就事情谈事情,里面涉及到的所谓好和不好的问题,都是尽量基于事实本身出发,就逻辑谈逻辑,而所有基础数据资料都来自于公开可见媒体,并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讨论,如果不能符合各方期望,更可能是水平有限所导致,希望大家多指导,本人绝对无恶意中伤之心,请不要发传票给我。
第一个问题,过去三年中国基本无互联网金融,更多是金融互联网。
这个话题其实在三年前可是一个争论异常激烈的话题,我还特意写过一篇文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之争,前几天没事给翻出来看了,我感觉我当初大抵的判断其实是对的。判断两者最大的差别其实就是看,互联网技术到底在过程中扮演的作用点在哪里,凡是不对金融的核心点做出改变的商业模式,最终都必然是从属于金融逻辑之内的。金融的核心点在哪里?金融本质其实就一件事情,拿钱,放贷(投资),收回来赚了利息或者股息的过程。
这里面的核心是什么,不是拿钱,不是放贷也不是投资,而是最后一步收回来。前者无论千般万般变化,再怎么技术革新、颠覆性突破,如果不能为了最后一步做变革和服务,都毫无意义,还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所以,我们只要看过去三年的互联网金融是否在最后一步上做了完善和努力,做了技术革新和突破,就可以判断过去三年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了。事实上,我们并未在市场上看到太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的公司,甚至跟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较,还差上很多。这个其实也是我很多年前写,一切不以风控为核心的金融创新都是耍流氓的核心逻辑基础。
其实,撇开这个基本逻辑,我们还可以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三年,我一直在困惑,你不是说互联网技术很牛逼,很强悍么,那么应该在市场上出现很多公司,不屑于用传统的金融机构的方式来运营才对,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行业和产业来分析和判断,那么一定是意味着互联网展现出了更好的技术和手段,然后用这种技术和手段去做传统金融所无法操作的事情,那么技术就有现实意义了,但是如果你有了新技术和新手段还用传统金融的方式进行运作,那不就如同有了大炮火箭,你还要学人家用刀去砍人,那么新技术的效应在哪里呢?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摆设,中看不中用,要么就是路子走错了,没用对地方。
所以纯粹从市场的表现特征,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其实并未能有效突破传统金融机构的范畴,更多还只是传统金融被相对压制所产出空白地带的“夹缝金融”概念的范畴,这是个会被不断的积压的行业。这个也是为什么过去三年,我对这个行业一直唱空和不喜欢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黑。当然很多人骂我说,我不喜欢还投那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说我虚伪,这个问题,我们放到后面去扯淡,投资本身就是在一个必死的格局里寻找机会的过程,更何况这个世界上,傻逼占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你跟着傻逼走比你一个人孤芳自赏更容易赚钱,而我向来都觉得赚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从投资角度而言,分析那么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赚钱么。
前几天本来被邀请参加一个会议的,后来主办方可能觉得我太LOW了,把我给踢了,我其实倒真无所谓,本来已经大半年在国外飘着,也懒得特意回来,但是因为这个事情,我还特意留意了下会议的发言,看到了下彭蕾女士的发言,别的我都不太记得了,但是我倒是很认同她说的那句话,她说,互联网金融不是把金融搬到互联网上就是互联网金融,突然感觉讲的很深刻,我很喜欢,而事实上大概三年前,我还给上海一个报纸写过文章,我把阿里金融、京东金融跟P2P等金融业态区分开来,单独独立出来,我的论断是我们国家的P2P,更多还是披了互联网外衣的金融机构,而恰恰阿里、京东,则是披了金融机构外衣的互联网公司,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核心点在于阿里京东他们在风控技术上做了很大的改进,不管结果是否好坏,至少他们把着力点突破点都放对了方向,而其他机构则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说过去三年有互联网金融机构,那么显然他们是这样的机构。
第二个问题,金融的互联网化过程遵循的必然是金融的逻辑,从而影响估值
我前面有点拗口的解释了市面上没有互联网金融公司,不是来说金融互联网化就没有价值,我曾经写过很多文章,论述在中国,夹缝金融或者民间金融,基本支撑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备非常大的价值,事实上,哪里有所谓的民间金融,官方金融,本质而言,都是放高利贷的事情,并没有道德上的高低,市场出现如此庞大的民间金融体系,本身就说明了我们过去的监管可能是有问题的,我们所有的金融互联网公司的出现本质就是建立在残缺监管体系基础上的衍生品,你不更改监管,那么就无法消除。所以,我还是认为行业是有机会的,机会在于两点,如果监管不变,你生存土壤存在,监管改变,那么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这些公司转型成金融机构的机会更大,也是有价值的。
但是,我可能要花点时间跟大家阐述下,既然是从属于金融机构,那么一些基本的金融逻辑还是要弄明白的,金融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其实跟别的行业的区别是什么呢?是极大的风险特征,这个行业是考验风险辨别能力的行业。在这么一个行业里混饭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最大的风险不是企业关门和倒闭,而是生死存亡的终结风险,金融离钱很近,容易赚钱,也容易亏钱,而钱最能考验人性,在这样的行业里,我一直不希望年轻人进去,没有多少人在这个行业里能获得很好的结果。
我这些年一直坚持写一些金融逻辑的文字,是因为一个女粉丝给我的留言,她说她男朋友如果早点看到我的《浙江经济怎么了》,就不会跳楼了,很多时候,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的时候,还是要明白这个领域的一些基本逻辑的,有一些领域大不了亏钱而已,但是金融领域亏的不是钱是命,这十多年来,我至少见了不下百人消失的消失,自杀的自杀,被抓的被抓,逃亡的逃亡,许多人并非是一开始就想着要如何,而是结果走到了无力回天,能力跟意愿一定是两回事。所以,我说了,世界上所谓的勇敢,是认识到世界不美好,还依然相信世界是美好的,那才是勇敢,而压根不知道世界是如何的,天真的相信世界是美好的,那不是勇敢,那是大傻逼。
我在三年前有个人找我投资,做互联网金融,我花了一天时间跟他说了,在金融里会碰到的各种是非,险恶以及最坏的结果可能,我让他想明白了再说,他说他还是愿意试试,并且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然后我就投资了他。在过去三年的非理性阶段,他们的确在估值上赚了很多很多,但是去年上半年,我就陆续退出了,逻辑很简单,就是市场总是会回归理性的。在一个事物刚出来大家都不知道的时候,你只要吹牛忽悠描绘未来,总会有不少傻逼愿意跟着你走,给你投钱的,而当你不断的开始实践,事物一点点往前走,画板上的图画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其实你的想象力是会不断的被缩减的,这个时候,再继续去骗钱是很难的。就像竞选一样,你在台下,你怎么说都行,描绘美好未来,就能让人投票给你,但是上台了呢?你说的话,一点点兑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哪里有那么容易。你的支持率就会不断的下降。世界上从赚钱的逻辑上来看,最好赚钱的时候,是你在描绘未来的时候,怎么说都行,尤其描绘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信的未来的时候,你站着就赚钱了,作为聪明人,你可以泼冷水,但是你必须站进去,跟着他起来,但是还必须知道,这个未来一定无法实现,在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走了。
世界的真理其实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构成,你不能有能力看穿这些谎言,然后加入谎言,等到谎言被大家接受,然后在被大家识破之前跑出来。这个就是为什么我前面说的,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再去做,而不要被忽悠着去做,前者知道本质,可能会跑得了,而后者更多都是被清洗者,被收割者。时刻知道,世界没有那么好的事情,让你们平白无故可以赚很多钱,除非你家祖坟冒青烟。
任何谎言都是会破的,但是都不代表过程没有机会,石油从几美金到一百多美金,现在跌回20多美金,其实石油的价值从未发生改变,改变的其实是不同阶段的人的看法和预期,这个波动的过程中虽然破灭的是结果,但是过程中是可以赚钱的,一个很能识破结果的聪明人,为什么很难赚到钱,往往是因为看到了未来,而不愿意参与过程,带着必死的结果去参与过程,其实人生会更有乐趣。
扯的有点远,回到金融业的角度来看,我们为什么在撤离P2P,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行业壁垒在快速衰减,谁都能进入的时候,一定是大资本的天下,个体是没有优势的 。但是更主要原因其实是我们清晰的知道,金融业的逻辑是谁也无法形成高估值的,或者说,哪怕有高估值,也必然意味着是依赖重资本投入的,从而净资产回报率会极低,说人话就是,你必须用很多很多钱才能砸出高估值,最后发现不划算。以银行为代表的全球金融业的PB都很低的很大程度其实都是来自于两个基本缺陷的。
第一个就是金融业都有资本约束的缺陷,所谓资本约束就是你有多少钱,只能干多少事情,很多人说,金融业不是可以借钱么,银行自己就那么点钱,拿储户的钱去放贷,自己又不用多少钱,道理其实是对的,但是事实上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因为这种信贷行业,都存在必须保证给钱的人不损失,无条件的兑付,那么手头必须有足够的自有资金,才能保证不出事,在现实开展业务过程中,你自己都会主动控制资本杠杆率,合理的杠杆能有八倍到十二倍就已经很牛逼很牛逼了。没有足够的资本投入的情况下,你要保证业务正常,都会陷入到借新钱还旧钱的逻辑里去,一旦走到这个逻辑,其实就非常危险了,你最后会被可怕的复利给吞噬。
第二个让金融业无法形成高估值的根本原因其实风险的永远不可测性,这个问题,其实很多非金融的人跟我探讨过,他们设计了无数多的理由来跟我辩论,其实我都基本无视,金融业的风险是很难被证明的一个命题,我们只能跟你说,金融业的风险,其实系统风险高于个体风险,而系统风险则如同地震,没有技术可测。很多人跟我强调他们公司如何牛逼,技术牛逼等等,其实我都不会听,因为很多时候,不是你牛逼不牛逼的问题,是来一场地震,牛逼和不牛逼的都得死的问题,你压根无法知道这个地震什么时候来。你能做的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要么地震来之前跑了,第二件事,把自己家房子做的足够坚固,虽然会受损,但是能扛过去,然后等着地震过去,然后就牛逼了,因为别人都死了。第一件事,相对可测一些事,你可以提前压缩规模,躲避灾难。第二件事情,你只能在地震没来之前赶紧赚钱,囤积足够的粮草,尽量做大规模来抵御灾难,但是是否能活下来,还是得靠运气。
金融业的风险,就这么一回事,别太相信单体的风控技术可以指望躲过去,不可能也不现实。即使躲过去,受损也是必然的。这个逻辑之下,就对资本方而言,带来很大的挑战,他们压根不知道如何来知道,谁能活下来,谁不能活下来。
我们画个图其实就非常清晰了,金融业的曲线图,其实就三个状态,第一个状态是相对平缓期,这个期间能力有效,风控技术有效,数据有效,管理有效,反正更好的机构的确能呈现出更好的数据,而且这个期间,你也会发现,业务的规模能力比风控还更有价值,因为这个期间风控的整体质量差距不会太大,除非做的真特别烂。
风控质量的整体水平其实是经济水平的反应,因为最终的收益都是来自实体经济,你借给人家钱,人家是去工作打工投资等等还你钱的,实体经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差距不会太大。
所以,风控特别好的企业就必须忍受业务规模不太能做得起来的尴尬,绝大部分的机构都在这个时候倾向于做扩大规模的事情,而不是控制风险的事情,然后随着市场不断的向前,我们会发现金融业具备极大的创造货币的能力的时候,市场超越一个临界点之后会开始陡然向上,这个时期,我个人感觉属于搏傻赚钱期,胆子越大,赚钱越大,傻逼都能赚钱的时代,而且胆子越大的傻逼赚钱越多,无论谁做,都可以赚到钱,并非来自实体的盈利了,而是来自后面接盘的人的涌入,等到全民借贷的时候,直接出现一个断崖,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地震来临期,这个期间是神仙灭亡期,哪怕你是再牛逼保守的神仙,你在这里混,你也得死,无法独善其身。然后金融曲线图达到危机爆发前的任何时段的新低,这个时候,是勇气赚钱期,能在这个底部如果你有钱,也还有勇气的时候,你会赚不少钱,因为地震之后会有个快速恢复期,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在崩盘之后,被打压到了极低的远低于原有价值的价格区位,但是很少有人敢买。
从总体金融业的态势来看,基本就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在这个格局里谈金融问题的时候,基本逻辑就发现,这个不是一个可以依赖单体能力决定结果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行业的估值就很难起得来。因为理性总会回归,在一开始大家看不懂的情况下,你可以让机构投你钱试试,但是一旦被看明白了,市场就会很不值钱。
其实已经不用说了,市场上曾经被无限追捧的LENGDINGCLUB(这个下跌逻辑倒跟风险无关,但是跟市场饱和有关后面谈)和ONDECK已经跌去了三分之二,宜人贷上市也差不多一半没了,而且估值甚至还没有目前市面上的一些没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估值高,那么这个行业的估值水平在哪里?从金融业的角度来看,作为他们的股东最大的价值其实就是争取每年分红,别指望在市场的股价波动里赚取利润了,因为没有多少想象空间,遵循金融业的逻辑,就是一个被看了近百年的行业,太多案例了。
也正是基础于这个逻辑基础上,金融业是无法比拼规模的,很多投资人上来就问客户数和规模数,我感觉就是典型对金融业务的不了解,规模越大意味着触礁概率越高,风险越大,成本越大,往往意味着市场失败率更高,客户数的道理则是典型电商逻辑在金融领域里面的经验乱复制,很多人都认为客户数越多,公司越有价值,或许对电商是对的,但是对金融业其实是是不对的,金融业无论比拼规模还是比拼风险,都意味着屌丝第一不容易起规模,而且风险承受能力更差,以及盈利能力更差,金融业指望在屌丝身上盈利,压根就是天方夜谭。成本不会随着规模的增长而降低的商业模式都是不经济的行业。所以屌丝金融这条路基本无可能走通,因为风险不会随着你是屌丝而改变风险结构,甚至更高。具体我这里不多谈,可以看我以前有篇文章《电商式的P2P基本寿终正寝》很仔细的谈了这个话题。
第三个问题,金融人才的大面积匮乏导致了目前大量金融乱像。
第四个问题,中国目前缺乏真正P2P的市场基础和下一步转型可能的方向。
第五个问题,财富管理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可能的监管逻辑。
第六个问题,怎么看京东金融、微众银行、蚂蚁金服的估值。
第七个问题,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热点和下一步可能的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