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厂、关停生产线、环评,最严环保检查背后还有3大目的!
2017-07-07 莆田市建材网

开始于2016年末的“最强环保风暴”,从东南沿海开始,兵分两路,一路到华北,一路到西南。


不可否认的是,此次检查中关闭的家具厂大多为无排污许可证,未配套任何废水、废气治理设施,污染物直排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有媒体曾深入一家具生产企业内部,刺鼻的气味竟让记者睁不开眼睛,根据测量,其有害气体超标竟达到千倍以上!难以想象,车间的工人们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健康会受到多大的损害,而未经处理排放出的气体,更加重了空气的PM2.5污染。

除此之外,也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执法过程中的一刀切,一些原本就合法生产的企业在此轮整治中被干扰、误伤。据了解,东莞地区大批工厂倒闭,搬到越南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全国各地的一些家具厂也生存艰难,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家具制造类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少企业选择外迁。

>>>最严环保检查背后,除了关厂,还有什么

相比于以往检查的“常规”,本轮环保督查显得不留情面:随时抽检,化装进厂,甚至出动了无人机这样的极客设备。一旦检查不合规,轻则出函要求停工整改,重则直接断水断电直到整改合格。

史无前例的环保风暴来袭,家具企业除了关停生产线还能做什么,环保部除了要革除2016年底笼罩全国的雾霾之外,还想通过环评做什么?

>>>去产能

毋庸置疑,这是停产后最直观的呈现。据新浪家居调查,仅成都地区,因为环评停产的厂家不下1000家,其中不乏家具工厂。帝安姆家居董事长刘奇估算,这些工厂的停产,将会影响至少30%的产能。

作为传统制造业代表,家具产业一直饱受粗放低效增长的困扰,大多数企业在一个并不宽的区域中抢夺市场,忽视设计、服务、品牌等高利润高价值产生环节,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中耗费大量资源,陷入一个又一个价格战泥潭。

近年虽有部分企业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通过升级设备、优化流程等方式逐步提升竞争力,但过多的作坊式企业依然影响着整体行业的进步。2015年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2016年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第一个任务即是去产能。2016年一整年,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文件、措施层出不穷。一场严苛的环保,至少能让那些重复建设,用低质低价博取市场的过剩产能迅速边缘化直至消失。

>>>扭转思维

想要环评达标,升级生产设备仅仅是开始。环环相扣的生产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在本次审查中的重点对象——漆面喷涂为例,若要真正实现“油改水”,企业在购买涂装材料上的支出就要增加30%以上,若采用海外进口水性漆,这个成本还要再向上推高,达到油性漆的一倍。这仅仅是原料采购成本。为了确保水性漆的土状效果,现有的油性漆喷涂、厂房恒温恒湿、半成品干燥等等一系列设备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生产流程也要随之改变。

当然,所有的改变都基于一个条件——企业主的思维。是否愿意让出部分、甚至大部分利润,将传统的生产、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制度革新到足以匹配现代企业的高度。

一个行业的兴衰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处行业中的企业家积极与否的态度。就像当年家具行业的勃兴源自第一代家具人打破传统的闯劲和积极革新的勇气一样,如今家具行业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是否有勇气放弃眼前可见的利益,扭转粗放增长的思维,通过技术改革博取未来,这次席卷全国的环保风暴,是一个风口。

>>>规则重置

相对于其他行业,家具圈的“江湖气”尤其浓重。这与创始人群出身草根,从底层步步打拼不无关系。江湖气息给行业运行、竞争蒙上了人性的温情,换个角度,这也是行业不成熟的根源——游戏规则以人情为上,与现代社会泾渭分明的游戏规则大相径庭。

基于改革红利的野蛮生长衍生出不按套路出牌的思维,悖逆商业逻辑的手段屡见不鲜,让本就自带低关注属性的行业失去了市场的信任。鱼龙混杂的品牌在同一平台上竞争,更加剧了这种不信任。

来自中央的环保监察,让行业重新审视“规则”的重要,循规蹈矩在行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并不是贬义词。若能籍此从混战的泥潭中抽身,借助外部力量整肃行业,重回商业逻辑正轨,由于不合规导致停产整顿带来的阵痛也不算没有意义。(来源:家具迷整理自新浪家居、凤凰卫视)


声明:莆田市建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微信号:莆田市建材网



 

 (扫一扫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 了解更热点新闻资讯)


阅读:11087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